>正 文

殷墟十五次科学发掘概述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21-12-27 21:19   来源:

    一、殷墟发掘概述

  1928年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8月史语所派董作宾至安阳调查殷墟甲骨出土情况,经过调查,董氏认为殷墟的甲骨文字并没有挖完,还有继续发掘的价值。这样,就开始了殷墟的发掘工作。自1928年10月——1937年6月,十年间史语所在安阳共组织了十五次发掘。 殷墟的发掘基本上分三个时期:1928——1937年为殷墟发掘的开创时期。1950——1957年为殷墟考古恢复期。1958——1985年为全面开展期。
  第一次发掘:属于小规模试掘,时间1928.10.13——31日由主持董作宾,从洹河南岸至小屯村中分三个发掘区,共开探坑40个,发掘面积280平方米,共发现甲骨文854片、以及铜、陶、蚌、玉石器等。
  第二次发掘:1929.3.7——5.10日由李济主持,分村北、村南、村中三个发掘点,共开3*1.5米探坑43个,面积280平方米。这次发掘开始注意到地层的划分和对灰坑、墓葬等以及现象的考察。发掘中共发现甲骨文740片、大量陶器、兽器、陶范、铜器及石器。
  第三次发掘:1929.10.7——21日,11.15——12.12日,由李济主持,发掘地点在小屯村北和西北两处,采用开纵横探沟的方法以了解地层情况。在村北开30~40*1米探沟21条,3*1米探坑118个,发掘面积836平方米。共发现墓葬24座、灰坑11个,出土甲骨文3012片。著名的大龟四板、牛头刻辞和鹿头刻辞为这次发现之精品。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石器、陶器、骨器等。陶器中还发现了一片彩陶及一些釉陶、白陶片。在村西发现墓葬6座基殷代文化堆积层。通过这次发掘,李济认为:“殷墟的范围,实超出小屯村境界以外”。
  第四次发掘:1931.3.21——5.12日李济主持,地点小屯村北、四盘磨、后冈等。小屯村北发掘,开始将小屯遗址分为A、B、C、D、E等五区,分别由梁思永、郭宝钧、董作宾负责。开探沟175个,面积大约1470平米,发现大片版筑基址、房子、灰坑及墓葬(18座),出土甲骨文782片,青铜武器、工具及铸铜陶范,陶器有白陶、釉陶、灰陶等,还出土有玉石、骨牙、蚌器等。坑E10中出土大量兽骨,邮鹿头刻辞、虎头骨、象牙床、鲸背胛、牛骨及鹿骨等。尤以象骨及鲸骨的发现,对于研究商代的动物群以及当时的气候、生态环境与交通更具有重要意义。四盘磨发掘由吴金鼎、李光宇负责。开5*0.7~1米探沟21个,发掘面积100余平米,发现灰坑、墓葬等,出土陶器、铜器、石器、蚌器等。 后冈发掘由梁思永负责,开探沟25个,发掘面积216平米,发现白灰面房子、窖穴等,出土彩陶、黑陶、灰陶、以及骨器、石器、蚌器,并出土一块字骨。这是小屯以外第一次甲骨文字的发现,这次发掘的最主要的收获是发现了殷代、龙山、仰韶文化直接叠压的地层关系,从而确定了这三种文化的时代序列。
  第五次发掘:1931.11.7——12.19日由董作宾主持,地点小屯、后冈,小屯村发掘出原有五区以外又开F区,参加发掘的学者有董作宾、郭宝钧、石璋入。公开探坑93个,发掘面积818平米,发现房基、窖穴(9座)等,出土甲骨文381片,首次发现版筑基址叠压大圆坑的地层关系。后冈发掘11.10——12.4日,参加发掘的有梁思永、刘耀等,共开探坑20个,发掘面积385平米,除发掘龙山时期的白灰房子外,还发现一条长70米,宽2~4米的夯土围墙。
  第六次发掘:1932.4.1——5.31日由李济主持,发掘地点有小屯、高井台子、王裕口北地。小屯发掘共开探坑82个发掘面积约900平米。参加发掘的有董作宾、刘屿霞、石璋如、李光宇等。发现一处面积为30*10的版筑基址,上有三座门及排列整齐的柱础石,学者们断定为宫殿遗迹。高井台子位于侯家庄西北,洹河之滨。发掘者吴金鼎、王湘,共开探坑33个,发掘面积约300平米,在这里又一次发现殷代、龙山、仰韶文化层叠压的现象。李济、吴金鼎在王裕口北地发掘,开探坑9个,发掘面积约116平米,发现殷代墓葬及窖穴等。
   第七次发掘:1932.10.19—12.15日,主要在小屯村北的A、B、C、D四区工作,又李济主持,参加发掘的有董作宾、石璋如、李光宇。共开探坑173个,面积为1612平方米。发掘多座版筑基址,形状有矩形、凹形、条形等,上排列有整齐的柱础,还有窖穴、房子、墓葬等(16座)。它说明小屯北地确为殷代宗庙宫殿所在。窖穴中出土了大量文物:如坑E161出土成层鹿角,坑E181出土5801件珍贵文物,还发现甲骨文29件,墨书白陶残片一件,上有毛笔书写的“祀”字。
  第八次发掘:1933.10.20—12.15日由郭宝钧主持。地点在小屯、四盘磨、后冈。共开探坑136个,面积约300平方米,发现两处版筑基址,基址上除石础外,还有铜础10个,龙山窖穴4个,殷代灰坑一个,隋墓9座,出土了甲骨文297片,以及殷代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四盘磨发掘自1933.11.15—21日,发掘者李光宇,开探坑2个,计20平方米,发现殷代小墓一座。后冈发掘1933.11.15—1934.1.3日,发掘者刘耀、石璋如、李景聃、尹焕章。共开探坑57个,发掘面积约300平米。除继续发掘夯土围墙外,还发现了一座两个墓道的殷代大墓、殷代小墓两座。大墓四隅发现殉葬人头28个,此乃首次发现殷代殉人遗迹。
  第九次发掘:1934.3.9—4.1日,由董作斌主持,参加发掘的有刘耀、石璋如、李景聃、祁延霈、尹焕章。地点在小屯村北、侯家庄南地、后冈、武官村南霸台。共开探坑28个,面积约300多平米。发现版筑基址、灰坑、灶各一座,隋墓4座、甲骨片441片及其它文物。在小屯发掘之际,侯家庄村民在村南地盗掘出甲骨文,董作斌得知后当即停止小屯发掘,全体工作人员调往侯家庄南地发掘。共开探沟120个,面积1271平米,发现夯土基址两处,窖穴15个,墓葬19座。出土甲骨文、铜、陶、玉石器等。其中以大龟7版为最重要发现。自此出土甲骨文地点自小屯、后冈外,又增一处侯家庄南地。后冈发掘继续发掘龙山时期的夯土围墙和殷代大墓。结果找清了龙山围墙分布范围及其大小,特别是后冈大墓的发现,启示学者们去寻找殷王陵的信念。
  第十次发掘:1934.10.3—1.1日,参加发掘的有石璋如、刘耀、祁延霈、尹焕章、胡厚宣。地点在侯家庄西北冈,面积约3000平米。在西区发现4座带4条墓道的大墓,在东区发现小墓63座,发掘了32座,其中大多为祭祀坑。学者们根据大墓的规模宏大、随葬品丰富精美,推断其为殷代帝王陵墓。
  第十一次发掘:1935.3.15—6.15日,参加发掘的有石璋如、刘耀、祁延霈、李光宇、王湘、尹焕章、胡厚宣、夏鼐。发掘面积8000平米,在西区将四座大墓挖到底,在东区发掘了411座小木(大都为祭祀坑)。其中埋砍头及全驱人葬坑外,还有车葬坑、马坑及动物葬坑。出土大量器物,其中有青铜器牛鼎、鹿鼎、大圆鼎,数以百计的铜盔、大量的戈、成捆的茅,精致的石雕、玉器、牙雕、仪仗漆器等。
  第十二次发掘:1935.9.5—12.16日,地点在侯家庄西北冈,为殷墟发掘以来工程最大的一次,面积约9600平米。在西区发掘了三座带4条墓道的殷代大墓(M1217、M1500、M1550),一座未建成的大墓M1567以及少量的小墓(殉葬坑)。在东区发掘了一座带4条墓道的大墓M1400、两座带两个墓道的大墓M1443、M1129,785座小木(大多为祭祀坑)。出土了许多精美的青铜器、玉石器、骨器、仪仗器和一件罕见的蟒皮或鳄鱼鼓。
  第十三次发掘:1936.3.18—6.24日,由郭宝钧主持,参加的有石璋如、李景聃、祁延霈、王湘、高去寻、尹焕章、潘懿。地点在小屯村北B、C两区,面积约4700平米,发现版筑基址4处,灰坑127个,墓葬181座(其中一部分为祭祀坑)H127甲骨坑出土甲骨文17096片,其中完整龟甲达300版之多,实为殷墟发掘以来最为惊人的发现。
  第十四次发掘:1936.9.20—12.31日,有梁思永主持。发掘地点在小屯村北C、I两区,面积约3950平米,发现版筑基址26处,灰坑122个,墓葬132座(部分为祭祀坑)以及水沟等,发现了一批精致的铜礼器、玉石器及大量的陶器、青铜武器等,出土字甲2片。
  第十五次发掘:1937.3.16—6.19日,由石璋如主持,地点在小屯村北C区,面积约3700平米,发现夯土基址20处,窖穴220个,祭祀坑和小墓103座及水沟等。出土甲骨文599 片以及一批铜器、白陶、玉石器等,还出土了一批陶范、陶模和内范。 
  二、殷墟的范围与布局概况
  殷墟就目前的认识,殷墟的范围东起安阳市西北的郭家湾,向西经高楼庄、薛家庄、王裕口、霍家庄、白家坟、梅园庄、孝民屯、北辛庄、等村庄,东西长约6公里;南边由苗圃北地、经花园庄、小屯村,再由小屯村向西北到四盘磨过洹河至武官村、侯家庄南地、西北冈一带;东边由小屯村东北地跨过洹河、经大司空村、小司空村、前营至三家庄,南北长达4公里以上,其面积约为24 平方公里。在此范围之内,居住遗址和墓葬比较密集。在此范围之外,郭家湾东北的洹上村也曾发现过殷代文化遗物,近年经钻探得知,在苗圃北地以南,相距不到1公里的刘家庄村南、村北也分布有殷代居住遗址和墓葬,而且文化堆积层较厚。在梅园庄西南的戚家庄村西南也发现殷代文化层和墓葬,但文化层较薄、墓葬稀疏。将近年陆续发现的这些地点计算在内,殷墟的范围已达30平方公里,通过对殷墟文化的分期,不难看出殷墟的范围是逐步扩大的。在殷墟文化一期偏早阶段,其年代上限大体相当盘庚迁殷以后,下限不晚于武丁早期,从遗迹现象观察,当时尚不具备都城规模。但到了一期偏晚阶段。

责任编辑:张鹏

通讯地址:河南省安阳市文源街72号院     邮编:455000    电话:0372-5139177     单位邮箱:ayyxgwh@163.com

版权所有©安阳殷墟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 豫ICP备20210371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