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渔洋村奇人》
这是一个宁静的村落,这是一块令世人惊叹的神奇土地。是谁惊醒这田野的沉睡,是谁拭去了六千年的尘埃?农家的寻常院落为何变得不同凡响?三十年的探秘造就了怎样奇特的人生?
2003年夏季,中国社会科学院安阳工作站的一支考古队来到河南省安阳市北部的渔洋村进行田野考察,在村子周围,考古队意外的发现了许多不同寻常的现象。
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 唐际根
这看起来像个宋代或者元代的瓷片,可能是个器盖,宋元时候的,就是说这个时候啊,这个村子在宋元时候可能在这块有人住过。
这个东西在大概公元前5、6百年期间比较流行的一种器物,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考古上历史上讲的春秋时期。
这块是龙山时代的,距今4000年以前,这个是春秋,这个是战国时期,那么这个呢我们叫下七垣文化,下七垣,就是相当于夏朝阶段,也就是说这几个陶片告诉我们,这个地方从龙山时代开始到下七垣,到商代,到春秋战国,这个地方一直有人居住
在一个小小的村庄里,竟然能够看到这么多不同时代的文物!这令考古队的专家们意识到,渔洋村不同于一般的村庄!
就在专家们惊讶于这些发现时,有村民告诉他们,在村里一位被大家称为“土博士”的农民龙振山家中,还有远比这丰富得多的文物,听到这个消息,考古队立即来到龙振山的家。
在这个农家小院简陋的西屋,他们惊讶地看到,几千件文物陈列在展柜中,这些器物虽然支零破碎,很少有完整的模样,但从上古时期一直到明清两朝,按照年代分门别类,排列得整整齐齐,俨然是一个小小的历史博物馆。而这里所有的文物都是农民龙振山从渔洋村的田间地头捡拾收集得来的。
采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 唐际根
我们所看到的东西,是从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开始,经过龙山、下七垣、商代西周东周汉唐宋元明清,这么个序列,就是说,每一个时代的东西,我们看到的是全的。
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竟然埋藏着六千年连续不间断的历史遗物,这在全世界也是极其罕见的!考古学家在渔洋村的奇遇引起了轰动,而渔洋村里那位痴迷于从田间地头捡拾文物的农民龙振山,一时间更成为远近闻名的收藏奇人。
龙振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痴迷于考古收藏,经过三十多年潜心苦求,建起了这个别具特色的村史博物馆,然而,龙振山令人惊讶的不仅是他的收藏,更吸引人的是他在考古过程中破解了一些历史之谜。最近,他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有关寻找曹操墓的论文,更是引起了各界关注。
曹操疑冢之谜是考古界一直难解的千古奇案,在中国的历代帝王中,厚葬之风古已有之,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曾震惊世界,汉天子更以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为自己修建陵墓,陪葬的珍宝不计其数。然而,作为一代枭雄,曹操却在临终前留下遗令:墓葬不封土、不树碑、不要珠
宝玉器随葬,成为历史上为数不多选择薄葬的帝王级人物。
由于丧葬从简,没有封土树碑,因而在几个朝代之后,曹操墓就湮没在岁月的陈迹之中,无处找寻了。后世对曹操墓的传说千奇百怪,有传说他的陵墓建在河底,还有人说曹操为了迷惑世人曾修建了七十二座疑冢,种种传闻使得曹操墓充满了神秘色彩。然而在2003年,渔洋村农
民龙振山却石破天惊地指出:曹操墓就在他们村!那么,这位向千古之谜发起挑战的农民龙振山是怎样的奇人?埋藏着中国6000年不间断历史的渔洋村又是怎样一块“风水宝地”呢?带着种种疑问,我们《走遍中国》摄制组驱车前往渔洋村,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正值秋收时节,在村边的麦田里我们见到了忙于收割的龙振山。从外表上看,龙振山与普通的中原农民没什么不同,但在他风吹日晒的脸庞上,却隐约让人感到有几分书卷气。
事实上,当了一辈子农民的龙振山原本就是个有知识的文化人,早年,他曾就学于安阳市六中,上大学研究历史是他那时的梦想。1962年,龙振山以优异的成绩初中毕业,但由于家庭困难,没能继续上学,留下了终生遗憾。
采访:渔洋村村民 龙振山
当时我觉得心里就不平衡,也就想着上学,但回来也没有办法。
回到渔洋村后,龙振山感到远离了心中的梦想,一度情绪低沉,他和别的农民一样娶妻生子、下地干活,直到1974年,一个偶然的机缘才扭转了他的人生轨迹。
采访:渔洋村村民 龙振山
就在这西沟,栽苹果树,在挖苹果树坑时,就发现很多陶片,并且还发现一些陶胚,没有烧成的陶片,所以就非常觉得稀罕,就拿了回来,拿回来后就拿到安阳博物馆请他们鉴定,他们说是商代的。
在安阳上中学时,龙振山曾参观过殷墟遗址,那个闻名天下的商代都城就坐落在安阳市郊区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里。1928年,这个名叫小屯的村子因发现了带字的甲骨而引起世人关注,后来这里又陆续出土了大量商代遗迹遗物,最终小屯被考古学家确定为商代著名的都城殷墟,因而名声大噪。
博物馆专家的鉴定触动了龙振山深埋心底多年的情结,原来,自己的村子并不简单,与商代那个酒池肉林、极尽奢华的王朝竟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渔洋村是否和小屯一样,埋藏着不为人知的辉煌文明呢?从此,龙振山开始对家乡的一切倍加留意,期待也能有所发现。
渔洋村是一个传统的中原农家村落,村里随处可见青砖碧瓦的明清建筑。这些高大的门楼、精美的建筑以及墙上一字排开的拴马石,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在一些古老的建筑上,还刻有致中和,持中恕,耕且读以及竹苞、青琐等颇具古风雅韵的文字,流露出浓浓的文化气息。
采访:渔洋村村民 龙振山
这就是致中和,中庸和气,致呢,致就是致力
这座影壁上龙飞凤舞的大字更显出几分功力。
采访:渔洋村村民 龙振中
我们现在这个房就是光绪年我老爷爷早以前建设出来的,这几个字就是飞龙降福,四个字,是光绪朝代建设出来的。
据龙振山介绍,渔洋村曾经是个繁华热闹的古代重镇,村北的漳河渡口过去一直是南来北往的水路码头,“漳河晚渡”曾是安阳著名的古八景之一。直到近代,村东边修通了京广铁路以及现代化的公路,渡口才渐渐废弃不用了。今天,昔日繁忙的渡口只留下一些拴船石和高高的石阶遗址,在诉说着曾经的往事。而那些百年老宅里的人也大都搬进了新居,人去房空,老宅成为孩子们嬉戏玩耍的乐园。
虽然已繁华不再,但渔洋村说书讲古、崇尚文化的风气却始终未变,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龙振山自幼就对历史非常着迷,《三国演义》
等传说故事他几乎倒背如流,对曹操这样的历史人物自然也不陌生。
然而,1974年龙振山开始考古收藏之初,由于受到小屯殷墟的影响,他一心只想在村里寻找商代遗迹,并没有想到渔洋村与曹操会有什么联系。
平时一有空,龙振山总爱在村子周围四处溜达,寻找有研究价值的历史遗物。在渔洋村,农民们挖地盖房时,常常会挖出一些零散的器物,他就把这些在别人眼中一钱不值的垃圾收集起来。
除此而外,龙振山还有一个收藏的窍门,那就是在每次暴雨之后,来到土崖下寻宝,因为大雨常常会冲垮泥土,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每次找到一件文物,龙振山都会在考古日记上记下发现的时间和地点,并画出详细的图示。
收藏的文物越多,对知识的渴求也愈加迫切。这些年,到20公里外的安阳市买书借书、请教专家,成为龙振山生活中重要的部分,为此他付出了很多,他的这本《甲骨文词典》曾记录过这样一段故事。
采访:渔洋村村民 龙振山
我很想学习甲骨文,当时去安阳看到有这本甲骨文词典,一瞧定价很高,当时也很困难,当时七八十块钱就顶现在基本上一年的工资,也很舍不得买,后来狠了狠心就买了这本书,买了这本书以后,就没了钱了在这轻描淡写的言语背后隐含着多少生活的艰辛,我们不难想象,好在相伴一生的老伴对他这种痴迷,早已经习以为常了。
采访:龙振山的老伴 韩改花
买书吧,家里实在困难哦,没有钱也好买书,我不识字,但你要买,你爱你就学去。
而生性淡薄的龙振山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更是无怨无悔,乐在其中。
采访:渔洋村村民 龙振山
龙振山:生活很充实,我又不打牌,不打麻将,你说我再没了这事,我就没了意思了
一年又一年,龙振山在村里找到的文物越来越丰富,明代青花,北齐泥人,汉代耳杯,一个小型的村史博物馆渐渐粗具规模,龙振山也渐
渐成为了考古收藏专家。但随着藏品的增多,龙振山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发现殷墟的小屯村地下埋藏的只有商代遗迹,而自己所在的渔洋却不仅能找到商代文物,而且从唐宋元明清,到秦汉春秋战国,每个朝代的器物都有,甚至连五、六千年前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的遗物也大量存
在,渔洋村似乎与那些古代遗址都不一样!
这一天,龙振山在村东的地里捡到一块不大的陶片,他惊讶地看到,在这块陶片上刻有复杂的文字,经仔细辨认是邺市二字,这使他第一次想到了曹操墓这个民间流传很广的千古之谜。
曹操在他叱咤风云的岁月里,曾将他的统治中心设在邺城,今天的渔洋村一带都属于邺城范围。在查阅史书和地方志龙振山看到,虽然有关曹操墓的具体方位众说纷纭,但他葬在邺城之西,“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邺城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却是公推一致的史实。历史上著名的典故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就发生在渔洋村这一带,今天的西门豹祠也在村东不远的地方,渔洋村的位置与史书记载的曹操墓方向非常吻合,只是西
门豹祠以西偌大一片土地,无法确定哪一块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