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振山—安阳人的骄傲
(图片源于网络)
土博士的“渔洋文化遗址博物馆”
6000年历史遗物连续不间断
1974年春的一天,安阳县安丰乡渔洋村27岁的龙振山和村里人一起挖坑种苹果树。无意间,挖出一些陶片和陶坯,满是土锈,上面刻的花纹简单别致。龙振山感觉很是这类东西很是稀罕,便将陶片和陶坯一一收了起来,经安阳市博物馆专家鉴定为商代遗物。后来,他特地买了一本《工农兵考古基础知识》进行学习,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对文物的收集和保护上。平时一有空,龙振山就在村子周围溜达,寻找有研究价值的历史遗物。村民挖地盖房、农忙耕地时,常常会挖出一些零散的器物,他就把这些在别人眼中一钱不值的垃圾收集起来,每次找到一件文物,龙振山都会在考古日记上记下发现的时间和地点,并画出详细的图示。
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站长唐际根来到渔洋村时行考察,来到被大家称为“土博士”的农民龙振山家中,在这个农家小院简陋的西屋,他们惊讶地看到,几千件文物陈列在展柜中,这些器物虽然支零破碎,很少有完整的模样,但从上古时期一直到明清两朝,按照年代分门别类,排列得整整齐齐,俨然是一个小小的历史博物馆。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竟然埋藏着6000年连续不间断的历史遗物,这在全世界也是极其罕见的!考古学家在渔洋村的奇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龙振山一时间更成为远近闻名的收藏奇人。
2004年,龙振山用从田间地头垃圾堆中检回来的3000多件文物在自家东屋办起一座“渔洋文化遗址博物馆”,清朝的小盘、明代的青花、宋朝的瓷片、北齐的泥像、东魏的瓦片、汉代的耳杯、战国的鼎壶、商代的陶鬲、龙山的卜骨和仰韶的陶片,千件文物在龙振山的“渔洋文化遗址博物馆”默默地展示着渔洋村绵延不断6000年的文明史。2011年为了申报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龙振山着手编辑了“印象·渔洋”一书;2012年7月份他参加全国五省市(晋冀鲁豫辽)在河北蔚县召开的村镇长古村落保护大会,并发表了“6000年不断代的渔洋古村落的保护”。
(图片源于网络)
龙振山预测曹操墓区
发表论文《鲁潜墓志及其相关问题》
令人惊讶的不仅是龙振山的收藏,更吸引人的是他在考古过程中破解了一些历史之谜。他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有关寻找曹操墓的论文,更是引起了各界关注。
一次,龙振山在村东的地里捡到一块不大的陶片,上面刻有复杂的文字,经仔细辨认是邺市二字,这使他第一次想到了曹操墓很有可能就在附近。 曹操的统治中心设在邺城,今天的渔洋村一带都属于邺城范围,渔洋村的位置与史书记载的曹操墓方向非常吻合,这个发现让龙振山重新开始了对曹操墓的思索,并寻求证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1998年,西高穴村村民徐玉超从砖厂起土时发现一块墓志,就是为后来确认曹操墓提供重要依据的鲁潜墓志。龙振山听说后,找到徐玉超,做了拓片。从此,他开始了对曹操墓地的研究。他摘录了《三国志》及《资治通鉴》上关于曹操的内容,根据安阳县志等对曹操墓地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他认为鲁潜的墓志是可信的,并依据鲁潜的墓志对曹操的墓地所在地进行了推测。
墓志铭文中,清楚地记载了曹操墓所在的方位。墓志记载,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龙振山换算出一千四百步是1.74公里,据此画出了曹操墓区示意图。事实证明,当年龙振山预测的曹操墓区与被确认后的曹操墓竟仅相差500米的距离。
1998年后半年,龙振山开始撰写文章《鲁潜墓志及其相关问题》,文章着重从《正史》、《地方志》上考证魏武帝陵的正确,论述曹操墓周围的地形,以及从周围出土的一些文物都和曹操操有着相关联系。2003年,论文《鲁潜墓志及其相关问题》完成,被刊登在国家级刊物《华夏考古》杂志第2期上,得到许多考古学者认同。2009年12月,曹操墓被确认之后,曹操高陵临时展馆建成,龙振山从自己多年收藏的文物中,精心挑选了150件多文物摆放在展馆内供人参观。
(图片源于网络)
请投上您宝贵的一票
从事文物收藏工作近40年的龙振山,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龙振山默默地进行了文物保护工作,一刻也不曾停下。漳河沿岸的先商遗址较多,龙振山在漳河沿岸上下寻找摸索,共找到7处大型遗址,2011年,他把这些重要信息提供给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组,安阳又增加了7处文物遗址。
“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评选活动,网络投票时间将于6月21日结束,记者呼吁安阳市民积极为我们安阳的农民博士投上宝贵的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