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遗风广润陂
民间故事《赵家牌坊的故事》源于安阳县瓦店乡瓦店集村。
瓦店乡位于安阳东南部,距市区23公里。土地肥沃,盛产小麦和棉花;交通便利,安辛和安棉公路穿境而过。瓦店集是乡政府所在地,历来是周边地区集贸中心,素有“水旱码头”之称。过去这里庙宇较多,香火盛行,儒道思想流行甚广,孝道文化传播深入,所以民风淳朴,邻里和善,进士、孝廉层出不穷,流行有“瓦店集的官帽子——一床都盛不下”的歇后语,形成了有儒雅之风又有孝道美德的良好风尚。
乾隆年间,出生在瓦店集的赵士杰,勤劳善良,忠厚老实。他一直把孝敬父母当做人生最大的事情,每天饭菜必亲尝咸淡,茶水必亲试温热。他吃树叶野菜,而让父母衣食无忧。父母生病时,他步行百余里到深山,采集多种药材,亲自炮制煎熬,为双亲解除痛苦。父亲病重时,他卧于足前,衣不解带,问寒问暖,直至父终,从无怨言;母亲瘫痪八年,他日夜守护床前,端茶倒水,抓屎抓尿,从不嫌烦。母亲冬日想喝鱼汤,他冒着大雪,凿冰捕鱼,落入水中,大病一场。母亲去世后,他在墓前搭庵而居,风雨无阻,守孝三年。他每日默默无语,用十指在坚硬的路上一点一点抠土,用衣襟盛了,堆筑在父母坟上。有街邻和族人心疼他,用铁锨将路面翻出松土,他却弃之不用,专拣坚硬的地方抠土,十指磨得鲜血淋淋,却抠土不止,终将坟墓堆筑的像高高的山丘。彰德知县上表请旌,乾隆皇帝御批,于乾隆十九年,在瓦店集村西头,建起了高三丈、宽二丈五尺跨街骑路“冲天式“青石牌坊;在赵士杰父母墓前,建起了同等样式的小型牌坊。牌坊古朴厚重,气势恢宏,文官到此下轿,武官路过下马,顶礼膜拜三鞠躬。清嘉庆年间《彰德府志》、《安阳县志》(台湾版)有记载:赵士杰,亲殁,庐墓,负土作坟,既三年,得疾,归,踰月而卒。乾隆十九年请旌。
在“大跃进”年代,赵家牌坊被拆除,运至村西北河边,说是建水力发电站,后来做了瓦店乡变电站房屋的基石。但赵家牌坊的故事,口口相传,代代相承,在瓦店一带影响很大。谁家儿女不孝敬老人,族长就会叫他们到赵家牌坊前面壁思过;谁家儿孙做事三心二意不专注,父母就会给他们讲说赵士杰抠土为父母筑坟感动皇上的故事。所思,赵家牌坊的故事对后代尊老爱老,树立了良好的道德风尚。
赵家牌坊的故事其表现形式,一是口传,村里群众和赵家后人的口头传说;二是笔传,赵家后人撰文宣传。
赵家牌坊的传承已有十一代。因文革中家谱不慎丢失,现有近五代的记录。代表人物有赵秀琴、赵光有、赵锋、赵保军、赵元等。
《赵家牌坊的故事》具有珍贵的艺术审美价值:赵家牌坊是奉旨修建的旌表孝子的艺术品,造型精致,华丽美观,是古代建筑与绘画、书法、雕刻的综合艺术体现。特别是传统石雕中的圆雕、透雕、高浮雕、浅浮雕、平浮雕、阴线刻对技法的应用,对研究古代石刻艺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赵家牌坊的传说》融封建社会生活理念、传统道德观念、古代民风民俗于一炉,对研究古代人文历史、等级观念、民风民俗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深刻的道德教化功能:《赵家牌坊的故事》深刻体现了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人类所有品行中最高尚最美好品行的儒家思想。赵家牌坊文化是封建社会人生理念、道德观念、传统礼教的集中体现,对研究封建社会传统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对研究中华民族的孝道学、民俗学等有着特殊的文化价值;是一张美好的文化名片,对构建和谐社会,传承传统道德风尚,丰富地域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赵家牌坊的传说》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在长期传承过程中,弘扬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美德,是古代儒孝文化的代表,是尊老爱老的教科书,是孕育一代代人孝道美德的不竭源泉,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执著追求的向往,坚持不解的毅力,对后代人转变价值取向,树立正确人生观,追求“真、善、美”有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