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阳市一些文物古迹的诠释问题
关于安阳市一些文物古迹的诠释问题
安阳市是殷商王朝中后期的古代都城所在地,又是战国至秦汉间诸多强国逐鹿之域,文献记载及考古发掘证实,地下蕴藏着很多文物古迹。由于年代久远,前前后后流传说法颇多。随着新城区的建设,为了弘扬历史文化亮点,有益社会传播,现将文物古迹的若干问题重新诠释如下:
苏秦六国封相台本不存在
(一)
明清以前的安阳地方史志,对此无从记载。
到了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安阳专员方策(浙江人),南阳专员王幼侨(安阳人)、安阳县古物保存委员会主任裴希度(安阳人)、甲骨文考古研究专家董作宾(南阳人)主持编撰《续安阳县志》,首次表述:“在柴库村西,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苏秦合纵摒秦,盟六国于洹河之上,即其地。台为盟台旧址,高约两丈许,周围约十五丈,似小土山。也曰封相台,俗称凤凰台,盖转音也。”
新中国成立之后,1984年中共安阳市委宣传部组织编写《安阳风物览胜》,将“六国拜相台遗址”列为书中一条,由安阳市文化局文物科长张寅训撰写:“拜相台位于安阳市柴库村西头路南,相传是苏秦拜相台的地方。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秦欲吞并六国,历史上叫‘连横’,六国联合抗秦,历史上叫‘合纵’。苏秦先到燕国,后到赵国,终于说服了韩、赵、魏、燕、齐、楚六国君候,接受六国的主张,并都同意拜苏秦为宰相。在洹水之上,安阳市殷都区(原铁西区)柴库村西头,苏秦登台拜相,佩带六国相印,成了‘六国宰相’”。“秦采用张仪的连横政策,统一了中国。”
二000年的《铁西区·大事记》又载:“周显王三十七年(前334年),洛阳人苏秦创合纵说。苏秦见燕文侯说合纵的利益,赵、韩、齐、魏、楚都听从。赵王做纵长,盟六国于洹水之上(今安阳市殷都区柴库村,古称相台村),筑封相台,苏秦佩带六国相印”。
最近,2003年版《安阳通史》(王迎喜著)再次论述:战国相互征伐,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秦国地处中国西部,国家富强,成为最强大的国家。东方六国感到秦国的威胁,有意联合起来共同抗秦,这就是合纵,合纵的策划和组织者是苏秦。苏秦曾在殷墟一带筑高台佩六国相印,“令天下将相,盟于洹水之上”,这就是战国时期的“洹上之盟”。他先说服了燕国和赵国,然后又说服了韩、魏、齐、楚四国,最后在殷墟(今安阳市柴库村西头)刳白马而盟。盟的内容是:不论秦国进攻何国,其他五国对被进攻国要全力支援,以五国之兵共伐之。“洹上之盟”对秦国起了一定的威慑作用,但不久被秦国的“连横”策略所粉碎,六国未能摆脱灭亡的命运。
上述诸说,都源于或抄自司马迁《史记》中的苏秦、张仪传记。比如:“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去游燕”、“以至赵”、“韩、魏、齐、楚、燕、赵以从亲,以畔秦,令天下之将相会于洹水之上,通质,刳白马而盟。”“诸侯有不如约者,以五国之兵共伐之。”“六国纵合而并力焉,苏秦为纵约长,并相六国。”“归赵,赵肃侯封他为武安君,乃投纵约书于秦,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惠王以张仪为相。”“封仪五邑,号曰武信君。”“闻苏秦死,乃说楚王。”“成其衡道。”
总之,司马迁讲苏秦、张仪都是鬼谷子的门生。苏秦是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在洹上六国结盟,身佩六国相印,从而使秦国十五年不敢东进。苏秦的政治对手是张仪,苏秦死后,张仪才搞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帮助秦国统一了中国。这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由于司马迁当时掌握史料不足,将时代、人物、历史事件写错了,造成历史记载的严重混乱。
(二)
早在1983年沈起炜先生编著的《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中即已指出:“《史记》、《战国策》所记苏秦为六国相,合纵抗秦及苏秦、张仪同学等事均误,与张仪同时的合纵运动的倡导者为公孙衍。《孟子》亦言公孙衍与张仪,不提苏秦。”1995年版《绘画本中国通史·先秦卷》,讲到战国的合纵连横战争,竟无一句描述苏秦的“洹上之盟”。
近代著名历史考古学家王国维,有一重要论断,即以出土文物参订古迹记载。“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补正纸上之材料。古书之未得证明者,不能加以否定;已得证明者不能不加以肯定”。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战国纵横家书》,就证实司马迁《史记》表述的许多错误。根据这部埋没2100多年的重要资料,需要对纵横家主要人物苏秦、张仪的传记进行纠正。
苏秦、张仪本不是同时期人。真实的历史张仪在前、苏秦在后。张仪死于前309年,苏秦死于前284年。苏秦是公元前三世纪初的重要人物。张仪死后,苏秦才出现于政治舞台,苏秦比张仪晚死25年。从而也说明两人根本不可能同时求学于鬼谷子。
苏秦、张仪不是互相敌对的政治对手。战国中期以后,在齐秦两大国东西对峙的斗争中,出现了合纵、连横的斗争格局。司马迁说,苏秦身佩六国相印后,才激怒了贫困的张仪,使他入秦,直到苏秦死后,张仪才搞连横。这显然是战国末年 ,把范雎改名为张禄入秦为相的故事,误传为张仪而写成小说家言,司马迁信以为真了。事实是张仪首创连横,先后任魏、楚、秦三国宰相。任秦惠王宰相时,主张联合韩、魏而进攻齐、楚。他的对立面是公孙衍和陈轸。公孙衍首倡合纵,主张韩、赵、魏、燕、中山合纵抗秦,尝佩五国相印,曾组织楚、韩、赵、魏、燕联合伐秦。苏秦虽搞合纵,但他不是合纵的最早倡导者。苏秦的敌对人物是秦国宰相魏冉。前288年,魏冉到齐国劝齐为东帝,秦为西帝。前287年,苏秦由燕至齐,主张齐不称帝,苏秦奉齐王命,游说五国联合伐秦。而魏冉保举白起为将,东向攻城略地,大败韩、魏、赵、楚军队。前284年,秦、韩、魏、赵、燕五国破齐。
战国的苏秦合纵,指的就是五国联合伐秦,并无六国合纵其事,因为楚国不曾参加。前289年,齐王重任苏秦,封为宰相,游说组织齐、韩、赵、魏、燕五国联合,协助赵国宰相李兑率五国联军,于前287年出兵攻秦,屯兵进至荥阳、成皋之间,因参战各国同床异梦,徘徊观望,无功而返。五国攻秦名以赵国李兑为主帅,实由齐国幕后操纵。齐国明为攻秦,意在攻宋,攻秦只限恐吓秦国,利于齐伐宋而秦不敢援救。魏、赵洞察齐国的意图,加之秦以一部侵地归还赵、魏,而自然攻秦不力。由于齐国的攻宋而不攻秦,使韩、赵、魏和燕国,感到受齐的摆布和玩弄而大为不快,于是拒绝。齐国收买的魏国宰相孟尝君田文,便同燕国密谋,乘齐攻宋之机联合攻齐。燕魏谋齐不密,被齐王发觉,遂八月从宋收兵。致使苏秦合纵的五国联合伐秦终归失败。
此次五国伐秦时间在公元前三世纪初,而不是四世纪末。具体说,是前287年,并非前333年、334年,是周赧王28年,不是周显王35年、36年,时间误差早47年。
苏秦策划五国伐秦的历史背景是,前314年齐宣王曾大举攻燕,五十天占领全燕,杀了燕王哙及宰相于质。前331年,燕昭王即位,国势日强,为报齐国侵略之仇,招纳天下人才。苏秦此时来燕,为燕昭王献策谋齐,成为燕昭王的亲信,并奉命到齐国进行反间,使齐国“西劳于宋,南疲于楚”,“则齐军可败,而河间可取”。为谋求燕国的强大,苏秦奔走于齐、赵、魏等国之间,出谋划策,目的在于使齐、赵两国关系恶化,防止齐国攻燕,同时发动合纵攻秦,以便成就振兴燕国的大事。齐国重用苏秦为相,是想得到燕国的支持,再联合韩、魏,压制赵国,乘机攻灭宋国。当赵国宰相李兑筹划五国攻秦时,苏秦代表齐湣王到燕、魏、赵等国活动,勉励魏、赵努力攻秦,同时却引诱齐国攻宋,四面树敌,自我孤立,名义上为齐国联络三晋,暗中为燕国联络魏、赵,做联合反齐的准备。齐国发现后将苏秦车裂处死。前284年,(周赧王31年),燕国上将乐毅,联合秦、韩、赵、魏出兵攻齐,连下70余城,攻破临淄,迫使齐王逃莒,这在客观上为秦国控制六国,为统一全中国创造了有力条件。
(三)
那么封相台与苏秦究竟应该如何表述呢?
准确定位是会盟台,所谓:“苏秦六国封相台”本不存在,实际上是想说五国联合伐秦故事。严格来讲,只是项羽章邯的会盟台。马王堆出土的《战国从横家书》纠正了《史记》的错误记载。
战国中期以后,在齐秦两大国东西对峙中,出现了合纵连横的斗争格局。即司马迁所说“谋诈用而纵横短长之说起。”
战国纵横家、魏国人公孙衍,首倡合纵抗秦,尝佩五国相印,发动楚、韩、赵、魏、燕伐秦获胜。其对立面魏国人张仪首创连横,任秦惠王相,主张引韩、魏事秦,共制齐楚,阴纵反间,终破齐楚联盟,是为合纵连横之始。
公元前三世纪初,纵横家东周洛阳人苏秦(前284年),赴燕游说燕昭王,受到知遇,奉命入齐进行反间活动,劝导齐湣王除去东帝名号(秦为西帝),背约摈秦,被任命为齐国宰相。前287年(周赧王28年),他为赵国宰相,与奉阳君李兑共谋,发动韩、赵、魏、齐、燕五国合纵伐秦,联军进至荥阳、成皋间,迫使秦国废去帝号,退还赵、魏部分侵地,赵封他为武安君。苏秦的政治对手乃秦国宰相魏冉。魏冉约齐伐赵,苏秦献策齐湣王伐赵不如伐宋,离间了齐秦关系。魏冉保举白起为将,东向攻城略地,击败“三晋”和强楚,威震诸侯。苏秦始终为燕国谋,千方百计削弱齐国。前284年,燕国上将乐毅,秦国宰相魏冉,组织秦、韩、赵、魏、燕五国伐齐前夕,苏秦被齐国发现为燕国反间遭车裂处死。
公元前207年,西楚霸王项羽以“破釜沉舟”的气概,于秦故安阳城(今汤阴任固镇故城村)至内黄楚旺镇一线,引兵渡过漳河,九次战于巨鹿,大败秦军。秦将章邯派使求和,在洹水南岸殷墟附近的柴库村同项羽结盟,项羽封章邯为雍王,封其长史司马欣为上将军,仍率原部为前锋,向西合攻咸阳。后人在柴库村建有会盟亭,以纪念项羽与章邯会盟之事。
关于相县故城
相县故城在安阳殷都区柴库村附近。公元590年(隋文帝开皇十年),邺县县治从今安阳城迁回故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遂恢复安阳县治,又于安阳西北部置相县。607年(隋炀帝大业三年),相县并入安阳。隋相县18年,公元618年(唐武德之年),再次设置相县县治。622年(武德五年),撤销相县,复入安阳,唐相县5年,隋唐并计,相县存在23年。
洹北商城与殷墟不是一回事
洹北商城发现于1999年,位于安阳市殷都区的洹水之北,与南岸的殷墟隔河相望。城址略成方形,南北向城墙基槽约2200米,东西长约2150米,占地4.7平方公里。城中有宫殿区遗址,已发现单体夯土基址25个。
洹北商城的年代,晚于郑州二里岗,早于殷墟大司空村一期。填补了早商文化和晚商文化之间的缺环。属于商代中期的都城。对这一都城的性质,学术界尚未定论。一种认为,洹北商城是盘庚迁殷之处,至武丁方移南岸小屯,但与洹北商城形成的年代明显不符。另一种认为,洹北商城是商代第三次迁都河甲徙相之地。安阳县旧志书皆有“城西北五里有河亶甲城,河亶甲陵”之说,但指的洹水南岸的小屯,又与殷墟重叠。况且河亶甲徙相尚有内黄说、临漳孙陶集说,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河亶甲都城在内黄亳城。
洹水商城属商代中期都城无疑。究系商王何人所都?有待今后扩大发掘深入研究。
西门豹治邺与魏文侯邺城
通常认为,北邺城(含邺北城、邺南城)、老邺城在今河北临漳邺镇,南邺城、新邺城在今安阳市。《汉书地理志详释》,即有“邺本在安阳,隆虑之水得名。曹操始徙邯沟(丰乐镇之南)仍名曰邺”。近些年来,安阳地方有一些学者研究,最早的邺城,即齐桓公为魏文侯建筑的邺城,并不在临漳,而在今安阳市殷都区境内。其所在地有二,一种说法在柴库村附近,另一种说法在司空村。三国曹操把邺城从殷都区迁往河北临漳邺镇,作为魏的五都之一。也就说,西门豹治邺任县令的所在地,即在安阳市殷都区境内。此种观点虽言之有据,但尚待诸多学人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