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名都鼎城话安阳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20-09-09 09:21   来源:

名都鼎城话安阳 
2018 年 12 月
郭老诗讚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举世闻名的安阳,历史悠久,文化丰厚,是殷商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乃全国八大古都之一。殷墟是司母戊大鼎的故乡,是华夏文字的摇篮,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安阳之名始于战国,见于《史记》,因赵将廉颇攻魏安阳而得名。战国当时的安阳城,史称安阳故城,位于今安阳市东南 43 里(实际 50 余里),楚旺西南 30 里,地处古黄河、汉淇水之北,山南水北曰阳,明代教育家崔铣解读,因于“淇北”,故称安阳。安阳邑先属魏国,后入赵国改名宁新中邑,秦统一中国后又恢复安阳原名。
安阳城先后四迁:一、秦汉以前的安阳城,在今汤阴东北的故城一带;二、西晋安阳城,在今城西南三里屯、宗村一代;三、北魏、隋唐安阳城,在今安阳桥南至北关一带 ;四、宋明安阳城,包括宋增扩安阳城、明重修安阳城在内。其中明安阳城缩为 9 里 113 步,即今安阳市老城。
厚重的安阳城邑史,可以上溯到 4000 多年之前 :
夏朝初年,安阳为商地,封商祖契为商侯。契是商人的始祖,乃帝喾之子、少昊之孙、黄帝玄孙,原系唐尧、虞舜、夏禹三朝重臣,因协助夏代开国之君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今安阳西北漳水流域的商地,古时漳、商同音,漳水即商水,商水即商地。商侯所居大体在漳、洹之间。这样安阳就成为商人祖先最早的封邑和居住地。著名历史学家北大教授邹衡、郑大教授李民均主张契居安阳商地,否定陕西商州和河南商丘之说。
夏代中期,距今 4000 年左右,安阳又称为殷地,夏封殷侯于此。就是说,夏代的第八位国王帝芒 33 年,又封契的五代孙、商朝第一个国君成汤的六代祖王亥为殷侯,历经王亥、王恒、上甲微三个诸侯,殷侯共都安阳 144 年。由此看来,安阳称殷绝非始于盘庚,而是在王亥之前,时间要早 400 多年。商与殷均发端于安阳。
3600 年前商朝建立,安阳称相邑,成为商朝第 13 位国君河亶甲的都城。从契下传 14 代,是为商王成汤,灭夏而有天下。先后居于郑州的亳都,嚣都,到了河亶甲第三次迁都。从郑州西北的小双桥村(嚣都)迁到黄河西北方向的安阳相地,史称“河亶甲徙相”(另有说在内黄)。近年发掘的横跨京广铁路两侧的“洹北商城”,即为河亶甲都相所在。河亶甲在安阳不足十年,其子祖乙又从“洹北商城”迁往邢台。郑州、小双桥为早期商城,“洹北商城”和邢台则系中期商城。
距今 3300 年的商代晚期,安阳称为北蒙。因为商朝的先人曾居于的山东曹县的蒙邑,其地在南,故称安阳为北蒙。商朝的第 20 位国王盘庚第七次迁都到安阳的北蒙,改国号为殷,以纪念先祖王亥的居殷,再次恢复殷地之名。从此安阳成为商朝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东方的青铜文化,出现了早期规范化的汉字──甲骨文,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为辉煌的都城,历经八代十二王,长达 255 年之久。
公元前 1046 年西周灭商,分商都周围为三国,邶国居汤阴邶城,鄘国居卫辉倪弯,卫国居浚县卫贤,安阳属邶国,后邶鄘卫随纣子武庚起兵反周,遭周军镇压,将邶鄘并入卫国,由康叔姬封执政于朝歌,安阳属卫国。春秋又属晋国,称东阳。周朝末期的战国,七雄称霸,魏文侯一度定都邺城,遣西门豹为民除害,引漳灌田。安阳属魏,地处魏、赵、齐、韩结合部,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前 275 年赵国将军廉颇“攻魏,攻安阳,取之”,改魏安阳邑为赵宁新中邑。前 257 年秦将王龁攻取赵之宁新中,改为秦安阳。次年赵又攻破秦军,仍名宁新中。直到前 236 年秦将王翦再次占领宁新中,最终恢复安阳原始名称。前 221 年秦朝统一六国,始置安阳县于安阳故城。秦末农民大起义,楚王项羽在安阳故城杀滞留 46日不进之上将军宋义,破釜沉舟,北上巨鹿大破秦军。前 106 年,西汉武帝撤销安阳县,并入汤阴。有人将秦汉安阳城讹传为汉内黄城,殊不知汉高祖 9 年始置内黄县城,正处于黄河故道之南,新黄河之北,河北为内,河南为外,称之谓内黄,内黄若在古黄河已消失 367 年后,再以早不存在的第一代黄河命名,岂不成了外黄?!
东汉末年,曹魏都邺,曹操引淇水入黄河故道,经汤阴、安阳东部,北通天津,以利漕运。魏末晋初,又恢复安阳县于今市西南宗村附近,城址规模甚小,长阔各一、二里,可能与北京宛平城相似。南北朝末期北周年间,丞相杨坚为灭北齐平乱,下令焚毁邺城,将邺城官府、居民一律南迁安阳,改安阳为相州、魏郡、邺县治所,而晋安阳城容纳不下,隋朝(一
说北魏)复于今安阳桥南修筑规模较大的安阳城。唐安阳再置相州,天宝年间改相州为邺郡,安庆绪据安阳,改邺郡为安成府,称大燕皇帝。宋安阳仍为相州。五代期间,梁、唐在安阳置昭德军,晋、汉、周置彰德军,金朝改彰德军为彰德府。公元 1006 年,宋代增扩安阳城,城周 19 里。含隋城及今城。北周至宋代,安阳西部曾设相县、零泉县、辅岩县 ;东部曾置长乐、尧城、永定、长平、永和等县。1368 年,明朝朱元璋重修彰德府城,保留宋安阳城的一半,9 里 113 步,高两丈,厚两丈,外砖内土,立四门,东西南北分别为永和、大定、镇远、拱辰,内有 9 府 18 巷 72 胡同,直至清代、民国。民国 30 年代,安阳专员方策增辟新安门(小西门),此为最后的安阳城。
明清安阳均为河南彰德府。明彰德辖安阳、林县、汤阴、临漳、武安、涉县、磁州六县一州。清彰德(雍正后)领安阳、汤阴、林县、临漳、武安、涉县、内黄七县。为治理卫河便利水运,清廷将直隶省内黄、浚县、滑县划归河南,内黄入彰德府,浚县、滑县入卫辉府,作为补偿河南划磁州入直隶,史谓“一州换三县”。1911 年中华民国成立,安阳先为河南豫北道,又改相州,统领安阳、汤阴、林县、涉县、武安、临漳、内黄、汲县、新乡、淇县、滑县、浚县等 24 县,继于汲县设立河北道,安阳隶属之。1932 年 10 月,安阳为河南第三专区治所,共领安阳、林县、临漳、武安、涉县、汤阴、内黄、滑县、浚县、淇县、汲县11 县。1937 年末,日伪政权改安阳县为“彰德县”,又在安阳设立“河南自治政府”、“河南省公署”及“豫北道”。1938 年到 1940 年,中共先后在安阳西部山区和东部平原地区,分别建立安阳、安东、漳南抗日政府。
解放战争中,又在安阳东部设立邺县,另在水冶组成安阳市委、市政府。1949 年 5 月安阳解放,8 月平原省成立,安阳与新乡同为省辖市,同时安阳市为安阳专署所在地,辖安阳、林县、汤阴、浚县、淇县、邺县六县,原属安阳专区的武安、涉县、临漳划归河北。1952 年底,平原省撤销,安阳市划归河南,为全省五个省辖市(开封、郑州、新乡、安阳、洛阳)之一。1954 年安阳、濮阳专区合并,邺县并入安阳县,淇县并入汤阴县。1958 年安阳专区并入新乡专署,1961 年 12 月又恢复,下辖安阳、鹤壁两市及安阳、濮阳等十县。1983 年撤销安阳地区,将安阳、林县、汤阴、浚县、淇县划归安阳市,其余七县(濮、内、清、南、滑、范、台)划归濮阳市。随后又将内黄、滑县划入安阳市,淇县、浚县入鹤壁市。形成今天的安阳市,直属文峰、北关、殷都、龙安 4 个区,另辖安阳、林州、汤阴、内黄、滑县 4 县 1 市。
目前全市人口 589 万,其中城区 115 万,总面积 7413 平方公里,城区面积 656 平方公里。工业有钢铁、电子、机械、化工、煤炭、纺织等企业。农业有小麦、棉花、玉米、花生、大枣等粮油作物。美景有二帝圣陵、帝都殷墟、曹操高陵、羑里演易、人工天河、瓦岗遗风、精忠岳庙、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名胜。已荣膺国家历史文化、优秀旅游、科技进步名城、
省级园林、卫生城市。正齐心努力向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迈进。
(原载《古都郑州》2018 年总 53 期)

责任编辑:郭聪
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