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峰黄连树(我们的节日·清明)
岩峰黄连树(我们的节日·清明)
□杨光显
老家罗匡村西岩峰山顶石缝中屹然挺立着一棵黄连树。
黄连树阅世事沧桑,品人间烟火,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前家乡战乱灾荒、干旱少雨、十年九不收的苦难史;见证了家乡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的翻身解放史;见证了父辈、兄长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艰苦奋斗史;见证着家乡人踏着改革开放的节拍,步步走向富裕的幸福生活史。
岩峰黄连树,我家的“人世间”。自从1970年年底我参军入伍离开家乡,每次回老家我总是会凝神审视、阅读这棵栉风沐雨、初心如磐的黄连树。伫立树前,我环视山野乡村的袅袅炊烟,眺望层层叠叠的山坡梯田,欣赏缠绕在山腰的红旗渠,感悟弘扬中华大地的红旗渠精神。如烟往事搅动我波波心澜。
父亲杨永春生于1912年农历正月二十七,成年时恰逢战乱兵灾。匪寇一来,村里人能跑的都到大山深处躲灾避祸,走不动的裹脚女人只好藏在家中的地窖里。有一年冬天,大雪把地窖口留下的缝隙掩住了,奶奶和母亲差一点被闷死在地窖里。父亲企盼安生,渴望和平,更是把新中国成立后当作千载难逢的太平盛世,从骨子里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到了晚年,父亲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改革开放让他们这一代人在有生之年结束了祖祖辈辈吃糠咽菜的苦日子,亲眼看到了孙辈们生下来能天天吃白馍的好日子。跟着共产党走就有好日子过,是他笃信不移的真理。
父亲上过几年私塾,略通文墨, 也就成了山村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罗匡村志》显示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村校的第一茬老师,因家务拖累没多久便辞教回家务农了。父亲一生谦恭,不事张扬又与人为善,街坊邻居有点啥事都愿意和他说一说,听听他的意见。久而久之,他成了村里受人尊敬的长者。1994年农历正月二十七,父亲因病与世长辞。出殡的那天,三里五村的亲朋好友、相识和不相识的人都赶来悼念送行。天近黄昏,棺木下葬的时候,天空纷纷扬扬飘起了雪花。人间有爱,天地有情,共同哀悼这位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的农家老人。
在那个物质生活极度匮乏、温饱难济的年代,父亲尊重知识、注重教育,勒紧裤腰带供8个子女上学读书,赢得了村里人的敬佩,也为我们兄弟姐妹日后参加工作奠定了文化基础。
做事报国,走出去为人民服务,是父亲引导子女修身立业的又一个明智之举。1950年年初,汤阴解放不久,父亲就鼓励小学毕业的大哥冒雪到汤阴县人民银行参加工作。1961年,远在贵阳工业学校念书的二哥来信说投笔从戎,到云南保山当了解放军。父亲说好男儿志在四方,戍边报国值得赞扬。1970年冬天,我和五弟一个月内先后参军入伍,一个到东北边陲,一个到西南边疆。父亲还是大力支持,叮嘱我们既然选择了当兵,就得准备吃苦,不怕流血牺牲,好好干。次年,三哥和妹妹也都先后参加了工作。一个小小的山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一门三兵成为家族的荣耀、山乡的美谈。
1987年,我转业回到安阳。父亲每年都来我家住些日子。因为工作关系,家里经常有人来访,或是要求照顾营生,或是表示感谢。父亲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时不时警示我作为国家工作人员,拿着国家的俸禄,做事理应尽心尽力,做人必须注重名节。
父母一脉五六十口人分散在林州、安阳、郑州、深圳、武汉、贵阳等地拼搏奋斗,安居乐业。壬寅清明,我伫立在岩峰山下,再一次仰视这棵遒劲挺立的黄连树,心里流淌着对故乡的真情,涌动着对父亲的怀念,品味我家的“人世间”。